close

px_fsfr4104817102.jpg 

 

 

又是部4顆星的好電影!

 

 

導演刻畫故事的手法細膩而深刻。

 

薩賀芬生活的艱苦、作畫的執著、

不善於與人相處、能夠在大自然裡找到安慰與平靜...之等等面向,

靠著導演的運鏡跟友蘭達的鮮活表現全都一一呈現眼前,讓我為之動容。

 

 

 

 

 

薩賀芬路易是一位綻放在戰爭背景的

法國素樸派(Naifs或英文:Naive Art)畫家,
在【花落花開】中拾起畫筆揮灑她的絢爛生命。

本片由馬丁波渥斯執導,
由法國凱薩影后友蘭達夢露詮釋,

電影在法國上映時還同步展出薩賀芬的畫展,
吸引了許多民眾和藝文界人士共襄盛舉,

一同欣賞薩賀芬帶來的視覺饗宴。

 

 

【花落花開】以樸素的視覺風格訴說了一則愁美的故事,
編導以恬淡的田園氛圍交纏無情的戰火背景,
藉由薩賀芬過人的手筆與天賦,
吸引我們進到她溫柔寂寞的畫中世界,
領略她短瞬人間卻恆久存在的燦亮火花。

 

 

 

 

 

劇情介紹


1914年。

 

薩賀芬/Séraphine Louis
("Paris, J'taime"裡找到真愛的默劇小丑,

友蘭達夢露/Yolande Morea 飾演),
是個平日獨來獨往的平凡中年婦女,
固定到開設旅社的杜佛夫人/Mme Duphot家幫傭打掃、
偶爾至肉店兼差,並接受洗衣零工。

 

薩賀芬是個虔誠的信徒,
閒暇時不忘到教堂歌誦聖歌;
同時,她也喜歡觀察大自然,
時常抱著樹說話、在溪河裡沖涼、看著透過樹梢間的陽光而自得其樂。

 

 

但薩賀芬有個奇怪的小秘密。

 

她會偷偷收集肉店桶子裡的血水、聖母雕像前的燭脂,
還在路途中摘取野生花草、從小溪裡汲取泥沙帶回家裡,
然後融合白色顏料在夜半時分作畫。

 

 

有名的德國藝術收藏家威廉伍德/Wilhelm Uhde
來到這離巴黎不遠的小鎮桑利斯(Senlis),
暫住到杜佛夫人的旅社。
他正為畢卡索的畫展籌備工作而苦惱。

 

某次藝術家聚會上威廉發現了杜佛夫人要薩賀芬帶來旅社的畫作,
他大為激賞薩賀芬的天份並隨即買下她所有作品。

 

薩賀芬終於找到知音,
卻在喜悅來臨沒多久後發現威廉即將離開小鎮。
他們起了小爭執,薩賀芬認為威廉瞧不起她,
最後甚至尖銳地質問威廉是不是因為安瑪莉忌妒所以要疏遠她,
於是威廉解釋戰爭即將來臨,身為敵國人民處在法國將十分危險,
而安瑪莉/Anne-Marie Uhde是他的妹妹,

他自己則一輩子都不可能跟女人結婚。


 

威廉跟安瑪莉即時逃出法國。
薩賀芬聽從威廉建議她應該要多加練習繪畫的忠告,
在戰火肆虐之下仍摸黑收集顏料(包括闖進店家偷取畫布跟白漆),
在窗外不時閃爍紅光的同時,鎖在小房間裡看著聖母肖像作畫。

 

 

 

1927年。

 

威廉在德國,
跟妹妹安瑪莉以及
身體不好的男性畫家情人赫姆/Helmut Kolle住在小別墅裡,
繼續他的藝術收集活動,
並且因為先前成功挖掘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
跟亨利盧梭/Henri Rousseau的潛在價值,
他的事業看似一帆風順。


 

薩賀芬過著跟13年前如出一轍的日子,
但是年紀漸長後體力卻大不如前,
靠打掃工作過活還要繼續作畫顯得愈發艱難,
幸好熟識的人跟朋友米諾許/Minouche會不時接濟她一些吃食。


 

威廉因緣際會之下又回到法國,
停留在香提伊(Chantilly)時聽從安瑪莉的建議去河畔藝術家畫展碰運氣,
果然發現了薩賀芬的畫作。

 

兩人在薩賀芬從未搬離的小房間裡重逢,
薩賀芬還保管著當初威廉來不及帶走的筆記本,
繪畫技藝已經磨練純熟,完全可以媲美知名大師。

 

 

 

1935年。

 

薩賀芬受到威廉提拔後,
每個月都有可觀的收入,顏料跟畫布也無限供應,
於是她租下了同一層的另外兩個大房間,專心創作。

 

而知名度提高後陸續有不同的買家注意到她的作品,
並紛紛被她大膽的構圖及色彩形成的魔力吸引。


 

嘗到富有滋味的薩賀芬跟朋友米諾許幾乎把雜貨店搬空,
好將自己的住處佈置的美輪美奐;
為自己訂作昂貴的新娘禮服並附帶一套伴娘禮服給米諾許;
最後還看上一間有12個大房間的莊園別墅。

 

威廉跟安瑪莉迫不得已來拜訪薩賀芬,
解釋當時適逢全球經濟恐慌,藝術市場緊縮,
他們無法負擔薩賀芬的昂貴開銷,
不僅如此,原本預定要幫薩賀芬開的個人畫展也要緩一緩了。

 

薩賀芬不能接受這樣的情況,
她說自己早已通知天上要來參觀她的畫展,
天使們也已經出發不能臨時變更行程。


 

在香堤伊的別墅裡,威廉掛掉電話後,
發現赫姆剛剛去世在自家床上。


 

薩賀芬穿著婚禮白紗,嘴裡念念有詞,
拿著自己之前買回家的銀器挨家挨戶敲門分送。

房東太太跟鄰居們尾隨著她,
發現她精神狀態不太對勁,
於是薩賀芬被叫來的警察帶走了。


薩賀芬在精神病院裡騷擾別的病人,
引發衝突,被強制綁在病床上。
威廉來看她,
看著病床上不停嗚咿哭泣的薩賀芬,
出了病房以後眼框含淚匆忙逃離。

 

又過了一段時間,薩賀芬病情已趨穩定,
威廉想要告訴她畫賣出去了好幾幅,
但是醫師希望他不要跟薩賀芬碰面以免引起刺激。

 

威廉幫薩賀芬安排搬到獨立的房間。
薩賀芬推開後院的門走出去,
搬了椅子坐到自己最愛的大樹底下。


 

字幕打上:
1942年,薩賀芬病逝。
1945年,威廉終於幫她辦了第一場個人畫展。

 

 

 

 

關於電影

 

劇中人物

 

 picx_fsfr4104817102.jpg

薩賀芬路易/Seraphine Louis

9月2日生於瓦茲河畔奧維爾(Arsy-sur-Oise),
薩賀芬路易(1864-1942)是一位法國素樸派畫家。

 

她的父親是名鐘錶匠,母親是牧羊女,
她的童年在學校和牧場之中渡過。

 

自1882年起,薩賀芬便長居桑利斯(Senlis),
成為畫家之前都在幫傭做苦力。

 

據悉就是在1905年薩賀芬的守護天使告訴她要開始提筆作畫。
她的純敬虔誠,讓這些「天使之聲」伴隨她的創作之路直至生命盡頭。

 

薩賀芬的作品於1912年由德國藝評收藏家-

威廉伍德(Wilhelm Uhde)發掘。

當時伍德搬到桑利斯,薩賀芬正好負責打掃他們的房子。
在一次晚宴上,伍德偶然在鄰居的房子看見一幅蘋果靜物畫,
卻意外發現,這幅令人驚艷的畫作竟出自於他們的清潔婦薩賀芬之手。
於是伍德買下薩賀芬的全部畫作,並鼓勵她持續畫出更好的作品。

 

薩賀芬從未受過正統的繪畫訓練,
生活在一個幾乎與世隔絕的地方,
她唯一的靈感來源是教堂的彩繪玻璃。

 

她的作品多以富生命力的奇幻葉花、羽毛、水果

等重複的裝飾性圖案為主,
偶爾瘋狂地點綴睫毛和著火的叢林,

強烈大膽的配色反映了薩賀芬的心境和夢想。

 

薩賀芬的畫家生涯非常短暫。
1914年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伍德被迫離開法國,薩賀芬遂躲在自己的世界用創作渡過戰爭。

 

1927年伍德回到法國,搬到香堤伊(Chantilly),
當他參觀桑利斯之友藝術社在市政廳展出的畫展時,
他再次發現薩賀芬的畫作,並下定決心支持她成為畫家。

 

為了方便薩賀芬工作,伍德定期提供她畫具和財力上的支持,
在他的賞識與資助之下,薩賀芬的畫作漸漸受人矚目。

 

1930年在薩賀芬首次參與素樸派畫展的3年後,
由於經濟大蕭條的影響,
伍德的財務狀況岌岌可危,無法再購買她的畫作。

 

薩賀芬最後陷入精神錯亂、被害妄想的幻覺世界,
被安置在一間精神病院裡。

即使她的作品展出、賣出,
伍德都無法與她見面告訴她實情。

 

雖然伍德向外宣稱薩賀芬在1934年的時候過世,
但事實上她一直活到1942年12月18日,始終形單影孤。

 

1945年薩賀芬死後3年,在伍德的推動下,
在巴黎的法蘭西畫廊(Galerie de France),
薩賀芬終於有了她自己的第一場創作個展。

 

 

 

 

威廉伍德/Wilhelm Uhde

威廉伍德(1874-1947) 出生在一個資產階級的大家庭,
是個德國作家、藝評家,
也是藝術史上的大收藏家和藝術史家。

 

伍德在學時主修法律,

但在前往義大利佛羅倫斯學藝術史後眼界大開,

1903年決定搬到藝術首都巴黎,以便更親近藝術。

來到巴黎後,伍德迅速在左岸拉丁區的圓頂咖啡館(Le Dome)

成為德國藝文圈的核心人物。

慧眼獨具的他是最先收藏畢卡索和布拉克畫作的人物之一,
並在蒙帕那斯區(Montparnasse)為他們辦過畫展;
他更是兩位立體主義大師的摯友,
畢卡索在1909年曾用多視點的立體變動筆法畫過伍德的肖像:

《Portrait of Wilhelm Uhde》。

 

伍德的名字和20世紀巴黎最著名的前衛藝術是分不開的。
在他的藝術追求之路上,
很快便發掘素樸藝術代表人物-
亨利盧梭(Henri Rousseau,1844-1910)高度創新的繪畫潛力。

 

1912年伍德搬到了桑利斯,因緣際會之下驚見薩賀芬的畫作,
便鼓勵她繼續發展繪畫天份。

除了薩賀芬,
伍德對路易維凡(Louis Vivin)、

凱米爾邦波瓦(Camille Bombois)、
安德列波希安(Andre Bauchant)

等畫家的作品深深著迷,並給予大力支持。

 

他曾說過:
「他們(素樸藝術家)代表的意義,
不止於表現事物的外貌,
而是體現超然形上的宇宙真實。」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伍德被迫返回德國,

他的收藏品被剝奪分刮到法國各處。

 

1927年伍德回到了法國,再次遇見了薩賀芬。

1928年伍德在巴黎策劃了素樸藝術展,
參展的除了有盧梭和薩賀芬外,
也包括了波希安、邦波瓦、維凡等素樸藝術家的作品。

伍德稱這些素樸派畫家的作品為「現代原始藝術」。

為了讓這些充滿創意驚奇的素樸畫作給更多人看見,
伍德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財力推動,貢獻良多。

 

1938年伍德被德國剝奪公民身份,
財產被法國沒收作為他的藝術商朋友卡恩韋勒

(Kahnweiler, Daniel-Henry)的收藏。

 

伍德終究還是實現了自己對薩賀芬的諾言。
1945年,

他在巴黎法蘭西畫廊(Galerie de France)為她辦了一場個展,
讓世界上更多的人看到薩賀芬用生命血淚畫出的驚奇。

 

伍德晚年隱藏在法國西南部渡過戰爭,死於1947年。

 

 

 

 

演員介紹

 

友蘭達夢露/Yolande Moreau(飾演 薩賀芬路易)

1953年2月27日生於比利時的布魯塞爾,
雙魚座的友蘭達夢露生性夢幻勇於挑戰,
是個劇作家演員同時也是編劇和導演。

 

原先畢業於戲劇學校的她,卻跑去小學當老師,
教了幾年書後,又決定轉行演戲。

1982年的時候,
友蘭達自編自演一齣舞台劇

而被殪國新浪潮大導演安妮華達(Agnès Varda )發掘,

從此轉戰大螢幕。

1989年友蘭達和知名的喜劇演員製作電視喜劇短片【Les Deschiens】

而深受法國民眾愛戴,
在劇中她飾演一名舉止瘋癲的文藝青年,
逗趣形象成了法國人民心目中的喜劇天后。

 

友蘭達的演出大部分以喜劇為主,
例如【愛蜜莉的異想世界】中思念丈夫的公寓管理員,
和【巴黎我愛你】中渴望真愛的逗趣小丑。

 

友蘭達也擅長感性演出,
她在【心如潮湧】(Quand la mer monte, 2004)一片表現精湛,
為自己贏得2004年法國凱撒獎影后的殊榮,
這部影片也是她與吉爾波特(Gilles Porte)共同執導,
同時為她奪得「最佳初次執導獎」。

 

在【花落花開】中,
友蘭達飾演神秘純粹的素人藝術家薩賀芬,
細膩純熟、層次豐富的演技,展現出凱撒影后的氣勢與實力。

 

 

 

導演介紹

 

馬丁波渥斯/Martin Provost

生於法國布勒斯特的馬丁波渥斯/Martin Provost,
在7、80年代是個活躍的演員,
不但涉足小說創作也執導舞台劇,
是個能編能導能演的才子。


1957年生於法國的布勒斯特,

馬丁波渥斯在7、80年代是個活躍的演員,
曾參與數十部電視影集和電影的演出。
習慣了鎂光燈的生活後,

馬丁決定將自己的職業生涯奉獻給電影創作,
於是開始不間斷地撰寫劇本,把握每一次的執導機會。
在這之間他不但涉足小說創作也執導舞台劇,

之後則專注在短片創作和劇本寫作。

 

1997年馬丁推出了第一部自編自導的劇情長片《Tortilla y cinema》;
2003年他自行編導的第二部劇情長片《Ventre de Juliette, Le》
榮獲了法國亞維儂電影節Prix Tournage獎項的殊榮;
2008年的最新作品《花落花開》是他從事編導的第三部劇情長片,
劇中描述了法國樸素派畫家薩賀芬路易傳奇的一生,
展現了馬丁細膩獨到的創作觀點,

敘事手法雋永柔婉,刻劃之深令人動容。


 

 

 

導演手札

就在第一次看到薩賀芬獨特的畫作後不久,

我讀了她的生平,頓時腦海充滿許多畫面。
我想像她坐在自己狹小房間的地板,絞盡腦汁調配神秘的素材顏料,
就像服從某種偉大力量那般全心致力於她的藝術。

 

我隨即想到《巴黎我愛你》中友蘭達夢露展現的獨特吸引力,
她那充滿魅力的雙手雙眼和她的嚴謹與高貴,
我認為透過她可以捕捉貫穿薩賀芬一生那難以置信的力量。

 

為了確認我的直覺,

在開始架構劇本之前我去了友蘭達鄉下的家裡和她見面。
我們從未見過彼此。

那時她在花園忙著,
我帶了一些薩賀芬的複製畫和相關筆記告訴她薩賀芬的故事。

 

當我描述完整個想法時,
友蘭達睜大她的眼睛(她已經是薩賀芬了),
用一種奇異的眼神看著我,輕聲細語地說:「我喜歡!」

這便是《花落花開》這部電影的肇始。


整個劇本的寫作過程以友蘭達為中心。
她是一股驅力,每次會面我都被她的熱情所吸引,
她和角色形成了一種完美的結合。

記得某天稍晚,我帶著以薩賀芬的肖像速寫為封面的劇本去見友蘭達,
卻驚訝地發現她簡直就是薩賀芬本人!
友蘭達的靈活多變比我預期的要來得驚人。

 

當我開始寫作,我漸漸感受到薩賀芬質疑了所有我相信的事物。
她那堅忍、毫不妥協的生活方式,
讓我嘗試捕捉大自然乍現的靈感,反映藝術家的使命和責任。

我希望電影本身也是不妥協、純粹和簡潔的,
盡可能像薩賀芬和大自然那樣坦裸相見的崇敬關係。

我不去操弄誇大荒謬的部份,
我想藉由薩賀芬的視野,透過她的表情、

留白和竊竊私語來展現一種無形力量的存在。

 

當故事看似難以發展的時候,
我便圍繞著薩賀芬與伍德的友誼建構整個故事。
伍德是第一個真正看見薩賀芬潛質的人,
並自始至終無私地支持著她;
他的角度是有趣的,我常思考為何像他這樣一個文質彬彬的人
會願意為了一個出身微薄、信念樸素的勞動婦女付出那麼多;

而薩賀芬的行為模式與發跡歷程也非常不可思議,
這些都是我想在影片裡傳達的部分。

 

我們必須進入薩賀芬的藝術,進入她的痛苦和不快,
經驗她為了成就偉大藝術而陷溺的強烈召喚,
體會她慾望指涉的昇華,甚至融入她的秘方材料,
這樣我們才能了解那無形的恩典與慈悲;
而就是那樣的力量,引領她進入了瘋狂的綺麗世界。


 

 

 

 

(以上"關於電影"部分轉自開演電影娛樂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bow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