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踽踽巴黎/L'homme Qui Marche/The Walking Man
奧瑞莉亞‧喬吉絲 Aurélia Georges

2007|法國|劇 情  Fiction|Color|35mm|82 min
2007 德國女性影展首獎
2008 坎城影展
 

 

「我可以變成你養的狗,我保證我會比其他的狗更好,
  我將學會上廁所,不隨地大小便,也不會亂幹你的女人、
  你鄰居的女人或你的女傭,但你要多買鞋子給我,
  這樣我才能手腳並用,趴在地上走路。」


 

這部根據俄裔流亡作家
佛萊德米‧史萊米安/Vladimir Splepian生平改編的電影,
除了有震驚四座的詩句外,
還有作家潦倒一生、卻始終忠於自己靈魂的寫實紀錄。

 

 

 

收錄在本次女性影展的
"風格新導演 First Shots"單元。
(故事跟"女性"主題沒什麼關聯,
 我想單純因為導演是女性而收錄。)

 

雖然本屆影展比去年更多選擇,
也大多是品質有保證的得獎影片,
但由於時刻表不大符合我的需求,
所以最後只選了這部影片湊湊熱鬧。
衝著個人無法抗拒的映後座談,
又挑了10月21日星期二晚上7點50的場次。

 

 

 

又是一部帶來意外驚喜的好電影!

 

典型的法國電影,
剪輯日常生活片段,
偶爾才搭上一小段配樂,
乍看平淡,卻是需要事後反芻,愈嚼愈香的人生滋味。

 

 

這部片的主角是佛萊德米‧史萊米安/Vladimir Splepian,
一個當年歷經二次世界大戰,從俄羅斯逃亡至法國的異鄉作家。

 

導演的父母當年跟他是朋友,
而當導演聽到他的故事時瞬間被這個充滿戲劇性的人生所震撼,
於是有了本作。

 

 

從電影開始到結束,
字幕總共出現了三次時間點的描述,
分別是1974、1981、1996。

 

導演試圖表現出這20年來巴黎,或甚至是整個西方世界的社會轉變,
尤其是關於人與人相處的部分。
當年在巴黎街頭或咖啡廳隨便就可以跟陌生人聊開,輕易交上朋友,
相較於90年代冷漠複雜的人際關係,
70年代就顯得富有人情味,簡單質樸許多。

 

除了時間變遷帶來的有關人們互動模式的轉變,
身為一個總是融不入法國的俄羅斯人而言,
主角維克多也讓導演有了發揮的空間,
其主題可以從電影裡節錄精神分析大師拉康(Jacques Lacan)
一段緩慢低沉的,探討何謂「異己」的演講中探出端倪。

 

 

除此之外,主角倔強扭捏的個性
跟動盪不定的人生本身就已經是個精采的故事。

 

大器晚成,45歲才開始正式寫作,
成功出版過一本書後他便將往後人生奉獻在寫作上,
一直到落魄橫死街頭前,
最常見的活動就是窩在咖啡館或某一角振筆急書。


時常被別人說的話不小心觸怒而異常激動、
嚴肅地警告朋友要以改名後的新名字稱呼他,
否則友誼就到此為止、
拒絕老實地向朋友尋求幫助、
聽到收留他一晚的師範大學學生,在幫他訂正錯字後,
形容他的序言有尼采的影子而忍不住得意微笑、
餓得受不了時仍伸不出手偷雜貨店的水果......
一半真實夾雜一半虛擬的故事情節,
將這個怪異的瘦弱作家活生生呈現在觀眾面前。

 

 

 

這部片真是細膩的不像樣,
尤其是當下沒有多想,
卻在映後座談被問答提醒到的小細節,更是讓人回味再三。

 

像是主角某一天突然詔告天下,
把俄羅斯味濃厚的維克多改名為哈利史蒂芬的原因,
可能是"懷疑將被政府監控"之俄羅斯時代遺留下的潛意識恐懼,
如同早期唯一成功出版的書「狗 娘養的」(Fils de chien)

需要領取稿費時,
堅持不肯開戶,拒絕留下政府可得追蹤的紀錄一般;
或者他只想要換個有親和力的名字,
就像要求同為俄羅斯的同胞:
「拜託,該死的!請講法文好嗎?」一樣,
為了能更好的"融入";
另外,身為作家的傳統就是擁有一個以上的筆名,
所以他可能只是單純的無法預測,喜歡做些令人捉摸不定的事;
也或許是在大家都不知道的時候,

他幹了些違法的勾當而不得不改名...。

 

雖然只是一個有點怪異的小舉動,
卻也能帶來各種臆測,這也是導演為什麼特別喜歡這個事件
而特地把它安排進電影的原因。

 

 

 

電影裡主角關於「人與人最後一定會相遇」的理論,
也是讓我覺得很有意思的點。
直到生命盡頭,趟在公園草地上的哈利終究是碰見了
曾經向她揭露過一部分逃亡經歷的的俄文學生,
以及在吵架前一直密切往來的攝影師朋友,
只是,對面相逢不相識罷了。

 

 

 

 

 

題外話:


 

電影有一段是主角坐在咖啡館看見黑白電視裡有人爬上圍牆,
我很認真地思考法國那一陣子有什麼革命活動而未果,
於是在座談時很愚蠢地提問了...... =__=
 
其實我知道1989柏林圍牆倒塌事件啦!→ 事後才敢馬後砲澄清

 

 

演主角那位瘦巴巴的一字眉
César Sarachu其實是西班牙人,
而且意外說得一口流利的法文。

 

法文片名L'homme Qui Marche跟羅丹所塑的一個雕像同名。

 


還有,個人覺得片名翻譯的非常好。

踽踽巴黎→ 踽踽獨行
                注音一式 ㄐㄩˇ ㄐㄩˇ ㄉㄨˊ ㄒ|ㄥˊ
                通用拼音 jyuˇ  jyuˇ  duˊ  singˊ 
                注音二式 jiuˇ jiuˇ  duˊ  shingˊ
          
                孤單無伴的走著。
                聊齋志異˙卷一˙畫皮:「何夙夜踽踽獨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obowei 的頭像
    bobowei

    C'est Babette

    bobow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